
【摘要】 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加重,中医护理在老年护理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但其人才培养面临诸多挑战。工作坊教学模式作为一种创新方法,逐渐受到关注。本文就中医老年护理的教学现状进行综述,阐述了岗位胜任力与工作坊教学模式的内涵,介绍了其在中医老年护理教学中的实施过程,包括课程设计、课前预习、课程讲解、课后巩固等环节。分析了该模式在提升护理服务质量、增强实践能力、促进学员全面发展、提升团队素质等方面的优势,以及在师资队伍、教学资源、学员接受程度、教学质量评估等方面的挑战,并提出相应策略。最后,对其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旨在为中医老年护理教学的改进与发展提供参考,以提升中医护理人才的培养质量,为应对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老年护理需求提供有力支持。
展开剩余92%【关键词】中医护理; 老年护理; 岗位胜任力; 工作坊; 教学模式
人口老龄化是国内目前面临的严峻挑战,随着老年人口的持续增长,老年护理领域压力倍增。为了应对这一挑战,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包括《“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全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以及国家、省、市的《进一步改善护理服务行动计划(2023-2025年)》和《改善就医感受提升患者体验主题活动方案(2023-2025年)》等,旨在满足老年人的医疗护理和养老照护需求,改善其生活体验。
中医护理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老年护理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其基于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护的原则,能够为老年人提供个性化、全面的护理服务。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老年人的医养照护服务需求不断增加,这不仅对中医老年护理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暴露了中医护理人才在培养和教育方面面临的诸多挑战,如教育模式单一、实践能力不足等,这些问题限制了护士对中医护理认识的提升。
近年来,有国内外高等医学院校和医院尝试在医学教育中引入工作坊教学模式,并取得了积极成效。然而,这种教学模式对学生而言较为新颖,部分接受培训的学员可能过分关注其新奇性,而忽略了教学的核心内容。与此同时,以岗位为导向的教学模式虽然注重培训目标,但缺乏多样化的培训形式,难以激发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鉴于此,本研究主要探讨基于岗位胜任力的工作坊在中医老年护理教学中的应用情况,旨在寻找更有效的教育方法,以提升中医护理人才的培养质量,为应对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老年护理需求提供有力支持。
1中医老年护理需求及教学现状1.1 中医老年护理需求分析
老年人群体对中医药在疾病治疗和预防方面的作用具有较高的认可度,并对中医医疗服务持有较强的信心。进一步的调查研究发现,在养老服务、康复训练、慢性病管理、营养指导以及日常生活保健等方面,老年人对中医药护理服务的需求尤为迫切。这一现象反映出,随着社会对中医老年护理服务需求的不断增长,对中医护理人才的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2 中医老年护理人才教学现状
在当前高等教育体系中,老年护理与中医护理的课程设置相对不足。大多数临床护理人员毕业于西医院校,未接受系统的中医药相关知识培训,而医院对护理人员的培训主要侧重于西医知识与技能。此外,现有的教学方法多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缺乏针对性和层次性,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课程的有效性。尽管高校和医院正在努力尝试引入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但中医和老年护理课程依然是教学中的薄弱环节。这种情况导致护理人员难以快速提升其中医护理能力,以满足老年人对中医护理服务的实际需求。因此,改进教学方法和课程设置,以培养具备中医护理专长的人才,已成为当务之急。
2 岗位胜任力与工作坊教学模式2.1 岗位胜任力教学模式
“胜任力”这一概念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戴维•麦克利兰于1973年首次提出,并于后续被引入我国医学教育领域。在护理专业中,护士岗位胜任力是指个人为履行岗位职责所需具备的知识、技能与态度,其涵盖临床护理技能、沟通协调能力、批判性思维、人文关怀等多个维度。基于岗位胜任力的培训模式强调学员不仅要掌握专业知识,更要具备适应岗位的实际能力,并倡导根据多元因素制定科学、具体的培训方案。然而,在实际应用中,该模式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培训形式较为单一、学生接受度不高等,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培训效果的充分发挥。
2.2 工作坊教学模式
工作坊源于欧美企业培训,后引入教育领域,强调以问题为导向、以实践为基础,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是以学生为中心、问题导向的教学实践方式。作为一种以学生为中心、问题导向的教学实践方式,工作坊通过创设贴近实际生活的情境,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此外,工作坊还注重师生互动以及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分享,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促进知识的内化与应用。然而,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部分学员可能因工作坊形式的新颖性而过分关注其外在形式,从而忽视了教学的核心内容。这一现象提示我们在应用工作坊教学模式时,需进一步优化教学设计,引导学员聚焦于知识与技能的实质,以充分发挥该教学模式的优势。
3基于岗位胜任力的工作坊在中医老年护理教学中的实施以岗位胜任力为核心的工作坊融合了岗位胜任力和工作坊教学方法的优势,弥补了各自不足,采用学生中心、综合、实践和目标导向的教学模式。
3.1 课程设计阶段
课程设计须突破传统框架,以岗位胜任力为核心,突出实践性、创新性与个性化原则。教学团队需在前期系统评估学员学历背景、临床经历及执业环境等关键变量,据此构建符合需求的培训方案。方案应明确课程与技能的重要性,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例如疾病护理讲解后进行情景模拟实践。在此基础上,设置选修单元,允许学员基于个人专长、兴趣方向及职业规划自主选择深度学习内容,从而构建个性化、精准化培训路径。
3.2 课前预习与指导
在教学准备阶段,教师依据学员的专业背景、学历层次及临床经验组建异质性学习小组,提前发布学习任务,要求小组成员熟悉课程内容,遇难点可群内咨询老师,老师及时答疑并跟踪预习情况。依据分析结果,教师及时调整课堂讲授重点与案例深度,确保教学内容与学员实际需求精准对接。预习阶段,小组成员自行搜集资料,标注重点、难点及注意事项,增强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
3.3 课程的讲解与讨论
课程实施采用“四段递进式”结构,以确保知识传递的系统性与深度:①小组汇报自学情况,梳理知识难点与重点;②教师依据汇报内容深入讲解重难点,快速概览其他内容;③通过情景模拟、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方法展示课程内容;④对课程内容互动讨论、课堂提问及归纳总结,促进深入理解。
3.4 课后巩固与提升
课后巩固与提升采用“随堂测评+课后实作”双轨并行方案。教师依据课程内容安排随堂测验,布置课后实践作业。学员按实践任务进行临床操作,提交操作过程及学习体会至组长,组长汇总后呈递给教师。
4基于岗位胜任力的工作坊在中医老年护理教学中的优势4.1 提高老年护理服务质量:构建人性化的服务桥梁
基于岗位胜任力的工作坊教学模式不仅代表着教学策略的创新,更是一场针对老年护理服务理念的深刻变革。该模式促使护理人员由被动接受知识转为主动探索老年人需求,其核心价值在于以老年人为中心,重塑护理服务范式。工作坊通过模拟养老情境,使学员沉浸式体验老年群体的生理、心理与社会处境,精准洞察其多元需求与现实困扰,进而能够提供更具人性化、个性化的护理方案。例如,在模拟场景中,学员可以运用中医四诊合参对老年患者实施体质辨识,据此制定涵盖情志调摄、膳食调养、运动导引及腧穴保健的个性化干预方案,以提升护理服务的精准性与有效性。
4.2 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理论与实践的无缝对接
基于岗位胜任力的工作坊模式最突出的特征在于高度的实践性与互动性。该模式通过情景模拟、病例研讨及团队协作等多元教学手段,将理论知识与临床操作无缝衔接,系统强化学员的动手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以中医推拿模块为例:学员在规范掌握手法要领及老年常见证候推拿方案的基础上,依据个体体质差异与病理特征进行参数化调整,有助于逐步形成兼具循证依据与个人风格的推拿策略。与此同时,工作坊鼓励学员在复杂、多变的老年护理情境中主动质疑、创新思维,借助批判性讨论即时修正护理路径,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应变能力,为后续专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4.3 促进学员的全面发展:培养具有专业素养的复合型人才
该模式不仅关注学生专业技能培养,更注重综合素养提升,鼓励学生主动学习、批判性思考和创新实践,培养具有专业素养、人文关怀精神和终身学习能力的护理人才。教学中引入国内外先进医学理念与养老服务模式,拓宽学员视野;鼓励参与学术交流与科研活动,提高学术水平与科研能力;注重培养批判性思维与创新精神,使学员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具备良好综合素质和适应能力。
4.4 提升护理团队整体素质:打造高效协作的护理团队
该模式以模拟真实养老机构运行情境为载体,系统提升护理团队的协同作战能力。学员在模拟工作流程中被赋予不同岗位角色,通过任务驱动式演练,强化沟通与协作,增强团队间的理解与信任,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面对复杂护理场景,团队成员能迅速反应,共同制定最佳护理方案。同时,课程专设领导力模块:借助突发事件角色扮演,学员轮流担任指挥者,练习目标设定、任务委派、冲突调解与复盘改进等核心领导行为,形成稳定高效的护理团队,为老年人群持续提供安全、优质、连续的护理服务。
5基于岗位胜任力的工作坊在中医老年护理教学中的挑战与策略5.1 师资队伍的挑战与对策
该模式实施依赖具备深厚中医理论功底、丰富临床经验和卓越教学能力的师资队伍。然而,当前中医护理教育领域普遍存在师资数量不足、能力结构失衡等瓶颈:一方面,具备医养结合视野的专职教师比例偏低;另一方面,多数教师缺乏跨学科整合与情境化教学的实践经验。因此,强化师资建设已成为推广该模式亟待突破的首要挑战。师资培训应涵盖中医基础理论、中医护理技术、医养结合理念、跨学科教学方法等方面。培训方式强调“临床-教学”双场景浸润:定期组织教师参与临床实习、工作坊实践等,促进操作技能与教学创新能力螺旋式上升。同时,需配套建立健全教师激励机制和评价体系,确保师资建设质量与模式推广深度协同。
5.2 教学资源的挑战与对策
该模式的落地与持续优化高度依赖系统化、高质量的教学资源支撑,其范畴涵盖标准化教材、模块化教具及实训基地等。然而,现有中医护理教育资源普遍匮乏,尤其缺乏针对医养结合、中医特色护理等方面的教材和教具。为破解资源瓶颈,亟须建立“医-养-校”三元协同机制,强化与医疗机构、养老机构及中医药院校合作,共同开发与更新教学资源。同时,深度融合现代教育技术,引入虚拟现实(VR)与增强现实(AR),构建沉浸式模拟实训环境,实现中医护理技术在老年照护情境中的可视化、可交互化演练,从而有效提升学员学习兴趣及实践技能水平。
5.3 学员接受程度的挑战与对策
学员在融入基于岗位胜任力的工作坊之初,普遍面临两大适应挑战:一是对新教学方法的认知转换,二是个体综合能力的快速提升。该模式注重实践操作与团队协作,要求学员具备自主学习能力与团队合作精神,且需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融合,对综合分析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要求较高。
具体而言,学员常见困难包括:①抽象理论与真实操作之间的情境落差;②多学科背景下,团队成员间的沟通壁垒与角色冲突。为化解上述阻力,教学设计注重培养学员批判性思维与创新能力,提供充足实践机会,助其在真实工作环境中应用所学知识,提升岗位胜任力。
5.4 教学质量评估的挑战与对策
教学质量评估是保障该模式效果的重要手段。然而,由于该模式跨学科、实践性强,传统评估方法难以全面、准确反映教学效果。因此,开发专门针对该模式的评估体系十分必要。这一体系应综合考虑教学内容特殊性,包括中医理论与实践结合、跨学科知识融合及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提升。评估体系包含定量和定性两方面,定量评估通过学生成绩、技能掌握程度等客观数据进行;定性评估通过教师和学生反馈、同行评审等方式,对教学过程中的互动、创新性及学生满意度等进行评价。通过综合评估,全面了解和提升教学质量。
6基于岗位胜任力的工作坊教学模式展望6.1 与现代教育技术的深度融合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不断发展,虚拟现实、在线教育等新技术手段将更多应用于中医护理教学。这些技术具有直观性、互动性强等特点,能为学生提供生动形象的学习体验。未来应进一步探索工作坊教学模式与现代教育技术的融合路径,提高教学效果和扩大教育覆盖面。
6.2 跨学科合作与资源共享
该模式实施需多学科、多领域合作与支持。未来应加强与心理学、医学、护理学、康复医学等相关学科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中医老年护理教育发展。同时,积极寻求与多医疗机构、养老机构合作机会,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和优化配置。
6.3 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面对社会对中医护理人才数量与质量同步提升的动态需求,未来应进一步创新中医护理人才培养模式。在坚持岗位胜任力导向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通过引入项目式学习、案例式教学等新型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和多学科合作,提升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职业素养。
7小结以岗位胜任力为核心的工作坊是一种聚焦学生、综合性、实践性和目标导向的教学方法,对提升中医老年护理人才的专业技能、综合素养及团队协作能力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其大规模推广仍受限于师资短缺、教学资源不足、评估体系缺位及学员适应性等多重挑战。未来需通过深化跨学科合作、完善多元评估指标、加强师资梯队建设及优化课程资源配置,进一步验证该模式的远期成效与推广路径,以推动中医老年护理教学体系的持续革新,切实回应社会对高质量中医护理人才的迫切需求。
参考文献:略。
发布于:江苏省